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深圳国际学校一览
图片来源:新学说 课程的冷热对比背后,有着颇为现实的原因。 新校创建时,需申请课程认证。从认证难度看,IB课程在申请上更为复杂,对学校硬件设施、教学理念有更高要求,需要耗费资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。 而AP其实并非体系化课程,开设灵活度更高,这也是大部分公立国际部会选择申请AP的原因。 此外,IB课程综合性强,对英语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的要求极高,除学术能力外,还对学生时间管理、团队合作等能力都有要求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“出分难”。相比之下,A-level课程注重学术,跟中国的公立教育有相近性,在教学层面,新建校也更容易摸到高分套路,拿下好成绩。为女儿择校时,林静就发现深圳国际化学校的不足。 她当时考察了三所学校,其中一所美式学校声势浩大,在招生宣讲会上描绘宏伟的建校理念,但在课程设计上却被林静看出破绽。 招生负责人称,该校初中教学语言一半是中文,一半英文,因为提供学籍,孩子还可以参加中考。这一卖点迎合很多想要“两条腿”走路的家长。“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的。” 教师岗从业超十年的林静判断,学生即便有资格参加中考,但根本竞争不过体制内孩子。公校高强度的刷题节奏,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国际化学校无法兼得。 在国际教育圈的从业人士李薇也坦言,深圳国际教育的确有不少短板。 “从业者会碰到一个共同难点,如何靠扎实的教研教学和老师,将国际教育里倡导的理念支撑起来。但尴尬的是,国际教育对外教的依赖程度太深,想把这些优秀外教吸引到北京上海都难,深圳更难了。” 因为选择有限,林静最终挑中了A校。尽管该校当时还未有毕业生,但课程落地已有两年经验。 没想到, 这所学校后因两届毕业生表现优异,迅速获得市场热度,以及褒贬不一的名声。挤进头部国际教育在李薇身上刻下深深烙印。 在外企工作十年后,她毅然选择出国深造。正是在美国的两年,她对国际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。 “课堂发言,课程作业,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努力做好,才可能毕业。不可能像在国内那样,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。” 不仅是高等教育,李薇还发现,K12阶段海外教育也自有魅力。她在海外读研期间,孩子在附近学校就读。课业看上去轻松,但学校强调在游戏和玩乐中,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。 回国后,李薇不仅开启新的职业方向,一脚踏入国际教育行业,她给孩子规划同样道路。 因为早期注重培养娃的人文素养和英语能力,孩子最终通过了J校(高中)入学考试。 该校在深圳颇有名气,也是在千禧年后成立的老牌国际学校。此前,李薇知道这所学校实力雄厚,但并不了解竞争激烈程度。 “我们是临考试前三周才决定报名,还挺顺利。但后来才听说,很多家长为孩子能考上,甚至要‘脱产一年’备考。” 吴彤对此感受深刻。 孩子先是在公校待过一学期,后转入美式学校度过了几年,她将孩子最终送进福田区一所老牌英式小学。入学后没多久,就有官方通知称,只要在该校成绩达到一定要求,就可直升J校。 正因为这一点,吴彤孩子所在学校在近几年内热度攀升。 同为第一梯队,林静女儿所在的A校也越来越受欢迎。尽管因为给学生课业压力大、刷题而饱受诟病,但毕业生“成果丰硕”,想要挤进该校的家庭依旧络绎不绝、毫无缩减。 深圳的国际教育市场上因此还出现一类“中介”机构。除办理插班指导服务外,还承诺家长提供申请热门学校升学指导,有时包含材料办理、学校参观及专车接送等“跑腿”类VIP待遇,并暗示可以拿到内部试题。 “钻卡会员价79000元/年。”有中介机构的产品宣传册上写道。 实际上,大多数学校的申请并没有什么“试题”。 某国际学校市场人员曾向我们抱怨说,他们并没有隐形考试,所有信息敞开给家长,直接联系校招办就可以,他们也并未委托招生代理。 有些中介机构还以“手头有客源”为筹码,向学校伸手要获客费,另一边则向家长收取服务费,上演空手套白狼的腾挪大法。 林静刚开始也关注过一些机构的服务号,因为该号经常发表关于A校的信息。后发现只是在“制造焦虑”,不久便取关了。 在她看来,深圳市场太新了,而家长们了解有限,难免有人想要花钱解决问题。有需求就有供给,滋生了行业乱象。“他们致富速度很快,也想让孩子能够拥有好的教育资源,但对国际教育认知度低,给中间商创造了利润空间。” 林静也偶尔感慨,即便A校门槛高,但家长群体多样性却极为丰富。大家个性、背景差异巨大,却因为教育走到了一起。 星空犹在?对于儿子在J校的表现,李薇表示满意。虽然学业强度也很大,但孩子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伙伴。 儿子在理科表现上更胜一筹,他最近正在寻找合适的英国大学,作为梦校目标。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。 另一面的主人公在追随国际学校后,看到了一座“围城”。 在A校,低年级孩子作业时长还能控制,高年级学生仅完成课内作业就得到半夜十一点。这在该校不过是普遍现象。教学内容也会超前学习1-2年。 因为A校采用的是AP课程,需要渐进式过渡。8年级时,世界史还只是历史学中的一部分,但到9年级开始AP课程后,它就会成为一门独立科目。 为了提前备考,8年级作业里就会穿插AP世界史的题型。不过要想拿高分,学生们还得在课外报班刷题。 学业还不是林静最不满的地方。八年级后,体育不再是必修课,中午吃饭时间很短,只有30到40分钟左右……这些才是最让林静头痛的。 在林静看来,A校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,要比体制内学校更为人性,教学和活动灵活多样,孩子们的视野无形中更为开阔。尤其是对文史、艺术等素养教育,让林静心生羡慕,这也是她送孩子进入A校的原因。 但在国际教育急速扩张背后,师资流动大、超前教学、课业压力等等,却也让一部分家长感到事与愿违。 “也有想过转学,可能转去哪里呢?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。”林静感慨道。 女儿的同班同学曾转学至另一所理念新颖的美式学校,还拿到校方给予的奖学金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,该校低年级阶段全用中文教学,孩子在A校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英文认知,全然崩塌。孩子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新环境。 看到失败案例的林静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。 只要有假期,林静通常会选择陪伴女儿,哪怕是看看电影、撸撸猫,只要让孩子感到放松,学业方面她不会过多苛求。 对于国际教育,她仍然怀抱期待,但孩子有自己的节奏,或许到了大学之后,星空才会绽放更闪耀光彩。 “以前教别人的孩子时,总是有一堆道理,但等自己有了孩子后,才发现许多执念根本毫无来由,包括孩子一定要比我过得好。我们这辈人吃到了时代红利,但下一代人却未必同样幸运。” 对中国家长,尤其是深圳家长来说,或许这才是真正需要适应的现实,无论头顶星空多美好。▼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你“在看”我吗↓↓↓